主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现状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支持体系、工作体系,形成了覆盖全国的职业技能鉴定网络,职业资格证书在促进市场就业和引导劳动者素质提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要求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而确立了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法律地位。为促进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二)职业资格证书覆盖面不断拓展
十几年来,职业资格证书覆盖了社会从业人员、企业在职职工、职业院校学生和农民工等各类人群,并初步建立了针对不同鉴定对象特点的多元化技能人才评价模式。一是加大新的职业标准、鉴定题库开发步伐,不断提升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服务水平;二是组织开展企业内鉴定试点,探索建立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和生产过程的企业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三是推进职业院校资格认证试点, 探索建立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和鉴定的院校鉴定模式;四是组织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开发符合农民工培训和鉴定需要的培训考核方法。
(三)职业技能鉴定规模不断增长
“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率超过10%,最高的年份达到28%。2005年,全国有超过1000万人参加不同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其中830万人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已有6000多万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四)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取得新进展
配合“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劳动保障部将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作为整个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4年和2005年共考评新技师31万人。
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深入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事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时期。
(一)我国技能劳动人才的数量和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
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占全国城镇从业人员的33%,高级工以上,包括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1%,与发达国家的50%和30%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加大力度,使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跨越发展。
(二)劳动者素质不能满足就业的要求
我国就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能力,这就需要结合就业岗位的开发,大力加强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由数量就业向素质就业的转变。
(三)职业教育改革和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断发展
“十一五”期间将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仅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年招生人数就将达到800万人。这就要求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展得更快,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服务。
(四)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3年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家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2005年的全国职教会议要求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和劳动就业的结合,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2006年4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对高技能人才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部将组织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导航计划”。导航计划主要针对劳动者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需要,全面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帮助劳动者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通过完善政策,做好服务,强化国家技能资格的引导功能,为劳动者就业成才提供技能导航,为社会培训和就业提供对接服务。计划提出,2006年至2010年5年内要为5000万人次参加鉴定提供服务。
浏览次数:次 所属栏目:十周年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