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
组织新闻媒体聚焦丹阳农业科技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总结宣传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的典型经验,促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农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能力、水平,根据2011年丹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书》的安排,8月1-3日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央电视台7频道等六家新闻媒体的记者走进江苏丹阳开展采访活动。媒体记者们先后采访了丹阳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同志、部分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深入地板、农机、食用菌、茶叶等四家农业企业生产一线与企业负责同志及科研人员现场交流,形成了多篇深度报道。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向朝阳出席了本次活动。
现将上述报道集中刊发,供大家参阅。
科技为农业转型升级插上翅膀
——解析江苏丹阳现代农业建设亮点
新华网北京8月13日电(记者 于文静)流水线上生产瓶装金针菇、运用智能防霜冻等技术生产优质绿茶、把废秸秆固化成燃料块的新设备……近日,在中国农学会组织的媒体走进江苏丹阳市活动中,记者走访了多家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切身感受到科技为农业转型升级插上翅膀,使现代农业走向高效、优质、环保。
高效农业引领农业现代化新格局
在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随着自动生产线启动,一瓶瓶高品质金针菇不断在传送带间传递,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进行分拣、装袋。
把食用菌栽培从田间搬到车间,充分展示了“土地集约、产出高效、科技创新、资源循环、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特色。2009年11月以来,该公司投资8000多万元实施瓶栽金针菇工厂化自动生产流水线项目,目前,日产金针菇35吨,而且带动5000多户农民发展,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近年来,丹阳加强政策支持,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优质稻米、设施园艺、优质畜禽、特色水产等十大优势产业带,全市高效农业比重达到38.1%,设施农业面积12.33万亩,高效渔业面积7万亩,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6.53%,农民人均纯收入13426元。
丹阳市委书记童国祥表示,丹阳坚持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战略,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市场化手段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目前已基本实现农业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组织化,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农业现代化新格局。
确保企业研发投入占收入1%以上
在吟春碧芽茶场,江苏大学的研究生们一直忙个不停,不仅要参与杀青、揉捻等制茶过程,还要用光谱分析技术检测每道工序中茶叶的含水量。
吟春碧芽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苏省首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其“万亩生态科技茶园”是国内茶领域院士陈宗懋专家团队的有机茶叶研发基地。自2005年起,江苏大学与该公司开展茶园智能防霜冻技术、茶叶含水量和有效成分检测、基于物联网的茶园精确化管理等技术研究。
运用新技术及工艺生产的绿茶,产品质量在同类产品中居领先水平,在“中茶杯”、“陆羽杯”茶叶评比中获得特等奖。
吟春碧芽的发展得益于丹阳大力构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据了解,该市农业领域现有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不仅在稻鸭共作、机插秧高产高效栽培、蔬菜无公害优质栽培等多方面技术取得创新突破,并且深入开展粮作、畜牧、水产、园艺、蚕桑等农业科技入户。2011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52%。
“农业科技是整个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能否再上台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丹阳市副市长赵立群说。
据介绍,下一步,丹阳将继续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成果转化速度,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确保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企业当年销售总收入的1%以上。
多措并举,为现代农业增添绿色
粮食作物收获后的大量秸秆如何处理是个大难题。在圆通农机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记者发现,大量废弃秸秆有了新用途。
只见秸秆固化成型设备正不停“吞进”秸秆,并将压缩固化后的燃料小块“吐出”,旁边的生物质燃料锅炉可同时配用热水器、取暖器、蒸饭箱等。据介绍,燃烧2吨固化后的秸秆块相当于1吨标准煤,可促进节能减排。每吨秸秆收购价约为300元,有利于农户实现增收。
秸秆的有效利用是丹阳建设生态农业的有益探索。近年来,丹阳市多措并举发展生态农业,大大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2011年,全市“三品”(即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基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达87.38%,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96.3%、畜禽粪便利用率达96.7%。
下一步,丹阳将继续从加大绿化造林、强化化肥农药减控、推进畜禽养殖场整治、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自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2-08/13/c_112712693.htm)
江苏省丹阳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龙头企业成创新主体
本报记者 冯华
生产绿茶、蘑菇的农业企业居然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国家级研发中心;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均建立研发机构并成为创新主体;去年全市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52%……走进工商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丹阳市,记者发现这里的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热情高涨,奥秘何在?
企业有动力,政府有扶持
在江苏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内,自动生产线遍及各个车间,一瓶瓶金针菇在传送带间传递。
科技的作用有多大?公司董事长姜建新说,“草菇培植需要35—36摄氏度,以前只能在夏天生产,而金针菇培植只能在冬天生产。研发引进自动控温控湿系统后,实现了全程生产机械化、栽培管理智能化等,把食用菌栽培从田间搬到车间,产量增加了好几倍。”
“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姜建新说,市农委不仅帮企业申报了“种子工程”等项目,还引进李玉院士等高层次专家做好产学研对接、解决技术难题。如今企业还带动5000多户农民,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丹阳市将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企业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不遗余力地推进重大技术和关键项目的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荐。
丹阳市委书记童国祥表示,丹阳坚持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战略,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市场化手段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确保企业研发投入
在吟春碧芽茶场,江苏大学的研究生们一直忙个不停,不仅要参与杀青、揉捻等制茶过程,还要用光谱分析技术检测每道工序中茶叶的含水量。
吟春碧芽是江苏省首批农业科技型企业。2005年起,江苏大学与该公司开展茶园智能防霜冻技术、茶叶含水量和有效成分检测等技术研究。
丹阳大力构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不仅在稻鸭共作、机插秧高产高效栽培、蔬菜无公害优质栽培等多方面取得突破,还深入开展粮作、畜牧、水产、园艺等农业科技入户。
“农业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基础。农业能否再上台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丹阳市副市长赵立群说,下一步,丹阳将继续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确保(地)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企业当年销售总收入的1%以上。
高效、绿色引领现代农业
在江苏圆通农机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秸秆固化成型设备不停“吞进”秸秆,并将压缩固化后的燃料小块“吐出”,旁边的生物质燃料锅炉可同时配用热水器、取暖器、蒸饭箱等。
“燃烧2吨固化后的秸秆块相当于1吨标准煤;每吨秸秆收购价约为300元,有利于农户实现增收。秸秆就是放在垃圾堆里的黄金,白白烧掉太可惜了!我们公司就是要靠科技,让一把把稻草变成一张张钞票!”董事长郭双革说,圆通农机始终把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放在首位,近3年用于研发的费用达到了营业收入的20%。
秸秆有效利用是丹阳建设生态农业的有益探索。近年来,丹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去年,“三品”(即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基地占耕地面积达87.38%,秸秆利用率达96.3%、畜禽粪便利用率达96.7%。
(摘自2012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科技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江苏丹阳市农业企业转型升级见闻录
本报记者 刘莉
承担今年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唯一的农业项目、建立中国草菇种质资源库、建成55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8月,记者随中国农学会走进江苏丹阳市,采访中发现这里多家农业企业靠科技转型升级,因创新带来勃勃生机。
农业转型目标“瞄准”高效、优质、环保
一簇簇齐整的金针菇从装有培养基的玻璃瓶中冒出,排着队在车间的生产线上穿梭,几位工作人员做着检测、分装工作。这是记者在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该企业从2010年起研发的这条“瓶栽金针菇工厂化自动生产流水线”靠着机械化、智能化,平均日产金针菇可达35吨,而且能够实现料菇比率精量化、产品质量标准化。
丹阳市处在长三角经济圈腹地,工业经济发达,在国内素有“眼镜之都”“灯具世界”的美称。人力、土地等资源相对于欠发达地区更为紧张的状况下,如何保证农业的发展。丹阳选择依靠科技走高效优质的转型之路。市委书记童国祥介绍说,多年来,丹阳市坚持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富民强市的重要战略,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市场化手段,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目前已基本实现农业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组织化,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农业现代化新格局。
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丹阳市培育了优质稻米、设施园艺、优质畜禽、特色水产等十大优势产业带,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构建了“三条走廊、五大板块”的现代高效农业总体布局。目前该市高效农业比重达到38.1%,高于江苏省12.25%的平均水平。
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丹阳市高度重视环境友好,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进行了有效探索。记者在圆通农机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看到秸秆固化成型设备不停“吞进”秸秆,并将压缩固化后的燃料小块“吐出”,旁边的生物质燃料锅炉可同时配用热水器、取暖器、蒸饭箱等。据介绍,燃烧2吨固化后的秸秆块相当于1吨标准煤,可促进节能减排。每吨秸秆收购价约为300元,农户叫好。
2011年丹阳市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95.8%,其中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96.3%、畜禽粪便利用率达96.7%。围绕着高效、优质、环保转型升级的目标,丹阳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正在加速。2011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52%。
农业创新主体“锁定”龙头企业
碧绿的茶园中,一棵棵茶株吐着绿芽,这里是吟春碧芽茶场。吟春碧芽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苏省首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其“万亩生态科技茶园”是国内茶领域院士陈宗懋专家团队的有机茶叶研发基地。
看似普通的茶场却“别有乾坤”,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为茶园生产和茶叶加工诸多环节带来技术突破,改变着传统的茶叶生产流程。公司新建了5500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大楼,今年又争取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吟春碧芽绿色智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项目”,成为今年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唯一的农业项目,获得国家财政1052万元的研发支持。
像吟春碧芽这样涌动强烈创新激情的农业企业在丹阳市还有很多。“丹阳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国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一些产销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已步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营绩效的发展轨道。”丹阳市副市长赵立群介绍说。
丹阳市政府将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企业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关键,不遗余力地推进重大技术和关键项目的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荐,及时为企业做好服务。丹阳市农委及时联系上级农业部门,帮助江南食用菌成功申报“种子工程”项目,引进我国食用菌领域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李玉在公司建立院士工作站,帮助企业做好产业发展规划、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拓展食用菌深加工研发项目。现在丹阳农业领域已建立吟春碧芽、江南生物2个院士工作站,大亚木业则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研发中心,正大油脂、吟春碧芽建立了国家级研发中心。
在政府支持下,农业企业不断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促进新品开发,延伸农业产业链。江南面粉从面粉加工的副产品麦麸入手,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小麦膳食纤维和小麦胚芽油。正大油脂建立国家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并利用油脂加工的副产品饼粕生产功能多肽,前景广阔。目前丹阳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已达到4.18∶1。
(摘自2012年8月26日《科技日报》)
丹阳:创新引得“龙头”舞
本报记者 吴佩
“别看我们是‘农’字头企业,可效益一点也不低。正是依靠科技和人才,我们才有了今天的规模。”近日,国内第一条草菇自动化生产线在江苏省丹阳市农业龙头企业——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入规模生产,面对紧张作业的生产线,董事长姜建新对记者感慨道。
一家县级市的农业企业,却通过自己组建的科研团队,研发出了国内第一条草菇自动化生产线。而更令人称奇的是,这里还建有草菇种质资源库,拥有食用菌生产加工领域内的多项发明专利。
在丹阳,像江南生物科技这样的农业企业还有很多。近年来,丹阳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如今,它们正在成为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日,记者走进丹阳市,探寻丹阳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之路。
政府“牵线”,搭建企业科技创新平台
“丹阳农业要有大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生产力,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而农业龙头企业无疑是当前很好的科技创新主体。”据丹阳市副市长赵立群介绍,近年来,随着丹阳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开始投资农业,但他们同时意识到农业发展不能依靠传统模式,都把目光投向了科技。目前,全市已涌现各类农业龙头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6家、镇江市级24家。
为鼓励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丹阳市政府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如结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关于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同时,设立农业科技专项资金,每年投入8000万元用于农业科技创新项目。
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为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政府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对接,则为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搭建了平台,帮助企业在科技创新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们农民怎么可能找到大专家啊?要是没有政府牵线搭桥,食用菌领域内的唯一一名工程院院士李玉,怎么可能把他的工作站建到我的小企业里来?”姜建新颇有感触地说。
龙头企业引智育才,建立专属科研团队
江南吟春碧芽股份有限公司,最初只是一个3万元起家的村办小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产值8600万元的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这些年来,政府帮我们把专家和技术都引进来,光靠引进可不行,企业要长久发展,就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科研团队。引智育才,那是储备黄金啊!”吟春碧芽公司董事长王金和说,多年来,公司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全国唯一一个茶叶院士工作站,还培育出了86名具有专业技能资格证的乡土制茶人才。如今,他的团队承担着国家863计划项目——“吟春碧芽绿色智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项目”,成为今年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唯一的农业项目。
注重科技和人才,是丹阳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如今,丹阳市的56家农业龙头企业都与国内外专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都拥有专属的科技团队,有的还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
圣象集团是全国知名的地板生产企业,记者在集团研发中心内看到,这里不仅设有实验室和实验工厂,而且,密度分布仪、万能试验机等先进的检测设备一应俱全。研发中心实验室主任姜志华说,仅进口仪器设备中心就投入了400多万元。现在,企业每年的研发投入占集团销售总额的近3%。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研发是创新的重要一环。丹阳市的龙头企业每年对科技的投入都在不断增加。如今丹阳市已有2个农业院士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科研能力不断提升。”丹阳市农委主任陈智仁说。
科研成果“落地生金”,助推产业提档升级
56家农业龙头企业,56支科技创新团队,一大批农业科技发明专利,为丹阳市农业产业创造出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也使丹阳市现代农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连日来,记者发现,所到的农业龙头企业都是依靠科技延伸了农产品的产业链。
2009年,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一条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线,同时伴随着流水线的建成和新的育菌技术的使用,公司实现了“全程生产机械化、栽培管理智能化、料菇比率精量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目前,该公司金针菇平均日产达35吨,居全省同行业之首,产品远销越南等地。
江南面粉从面粉加工的副产品麦麸入手,通过科技创新,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小麦膳食纤维和小麦胚芽油;正大油脂建立国家级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并利用油脂加工的副产品饼粕生产功能多肽;吟春碧芽则通过研发应用物联网技术,逐步实现茶园生产和茶叶加工的重大突破;丹绿米业集团联合江南大学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推进大米精深加工研发项目,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产品升级换代,企业从中获益不菲。
丹阳市市委副书记沈岳方说:“原来的科研成果,大多集中在农业科研院所,转化率不高。现在,我们农业龙头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自己的科研团队,一项项发明成果即刻就能应用到生产中,转化为财富,真正实现了‘落地生金’,推动了产业提档升级。”
企业增效百姓受益,龙头企业给力现代农业
皇塘镇康家村原来是贫困村,2004年,姜建新组织农民培训,把草菇种植技术传授给了农民。如今,村里的农民都种起了草菇,有的年纯收入达到了50万元,康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为了让农民持久获益,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动让出草菇培育市场,自己则将精力放在了菌种研发上。公司现在正着手草菇深加工研发,一旦农民的草菇卖不出去,公司还可以用保底价收购。
据了解,近年来,丹阳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以基地建设为核心,通过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二次分配等多种联结方式,与农户建立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合作关系。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数量不断上升,到去年年底,重点龙头企业带动农户总数达68.2万户,带动各类种植基地面积达484.7万亩。与此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
“丹阳每年有秸秆资源70万吨,如果综合利用的话,不仅能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改善环境,还能帮农民增收致富。”2009年成立的江苏圆通农机有限公司,每年通过秸秆加工生产生物质能源2万吨,提供给企业替代燃煤使用。每2吨秸秆就能为国家节省1吨煤使用量。如今,圆通公司的这一绿色能源产业化之路,正在积极推广。
科技创新让龙头企业领跑丹阳现代农业,农业效益不断提升。目前,丹阳市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6位。去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55.4亿元,农业增加值38.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426元。
“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这一切,离不开农业科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让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在丹阳,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力量正在不断地加强。”丹阳市市委书记童国祥表示,今后,丹阳市各农业龙头企业还将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推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应用平台,加大产品生产科研攻关力量,加快成果转化速度,全面提升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能力,让龙头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自2012年8月15日《农民日报 》)
热衷创新的龙头企业成为
江苏丹阳现代农业腾飞的中流砥柱
(日期:2012-8-14 21:48 作者:梁宝忠 来源:农业部网站)
8月1日至3日,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组织中央有关媒体走进位于长三角经济圈黄金腹地,享有全国“眼镜之都”、“灯具世界”、“钻头王国”、“木业航母”美称,拥有“中国眼镜城”、“华东灯具城”、“中国汽配城”等全国知名专业市场的江苏丹阳。当记者一踏上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就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热潮在涌动。
丹阳市委书记童国祥告诉记者,丹阳各界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打造“充满现代活力的创新之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丹阳富民强市的重要战略。
据童国祥介绍,近年来,江苏丹阳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市场化手段,大力发展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装备农业和质量农业,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现已基本实现农业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组织化,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农业现代化新格局。2011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12.33万亩、高效渔业面积7万亩、设施渔业面积1.6万亩,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6.53%;全市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95.8%,其中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96.3%、畜禽粪便利用率达96.7%;农业信息覆盖率达85.6%;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8万千瓦以上,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拥有“三品”农产品223个,“三品”基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已达87.38%。2011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5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26元。
丹阳市副市长赵立群对记者说,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着力培育发展了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经营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已有农业龙头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6家、镇江市级24家、丹阳市级23家,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定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联结方式与上下游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达到了68.2 万户。2011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6.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了4.18∶1。在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农业企业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积极推进重大技术和关键项目的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荐,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主动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区域性研发中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应用平台,开展技术研发和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深加工技术,提升了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能力。2011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60.52%,而热衷于科技创新的农业龙头企业成为了发展势头强劲、涉足农业科技前沿的创新力量,成为了江苏丹阳现代农业腾飞的中流砥柱。
一走进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个个长着金针菇的瓶子正有序的在轨道上行进,不禁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啊?”“这是以拥有我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科研成果为基础,与从日本引进的国际上最先进的核心设备相配套,实现的全程生产机械化、栽培管理智能化、料菇比率精量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的瓶栽金针菇工厂化自动生产流水线,目前日均能产金针菇35吨。”董事长姜建新说。“我们公司是集食用菌科研、技术开发,菌种选育、扩繁,食用菌工厂化周年栽培,产品收购、加工、销售,技术培训和龙头带动为一体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现拥有温室菇房650间,金针菇生产车间15000平米,杏鲍菇生产车间3500平米,北冬虫夏草生产车间2500平米,年产各类食(药)用菌6000余吨,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2357万元,利润1127万元。”
据姜建新介绍,公司创建10多年来,按照“自主创新、高端引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战略,以高端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为重点,积极创建科研平台,加速食用菌产业升级。2005年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食用菌研究所,2007年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创建了“中国农科院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分中心”,2008年建立了丹阳市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2010年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为公司顾问,合作共建了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建立了存有66个品种的草菇种质资源库。筑巢引得凤凰来,目前公司有一支45名科技人才组成的“常规军”,还有一支12名专家组成的院士团队,另有5名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大、吉林农大、江苏省农科院聘请的技术顾问。有人干事,还要有钱干事。公司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3%投入研发,现已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成果5项,申请专利52个,其中5个发明专利、20个实用新型专利和15个外观设计专利已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为让科技成果产出最大效益,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纺织废棉生产食用菌、微生物肥料开发利用》和《草菇工厂化周年生产技术与方法》两大科技成果及专利,对农林废气物进行资源化深度开发,形成了农业有机废弃物三级利用模式,构建了取之于田、还之于田的“菇——菇——肥”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姜建新对记者说,工厂化生产草菇,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投资效益,草菇年亩产量达22吨左右,亩产值25万元,亩净利6万元以上。为了让更多农民分享到科技创新的成果,公司创建了国家级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以技术培训为抓手,以供种供料为重点,以订单收购为核心,让出草菇销售市场,着力做大做强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带动了5000多户农民,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来到江苏圆通农机科技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公司始终把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放在首位,近三年用于研发的费用达到了营业收入的20%,自主研发的生物质固化设备、生物质热水炉及相关技术已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同时还打造形成了收集、存储、加工、使用、草木灰还田于一体的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常年按300元/吨收集秸秆(稻草),铡切压块后卖到0.5元/公斤,使稻(麦)草摇身变成可以创造价值的燃料,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增加了农民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还减轻了政府禁烧经费的开支,演绎出了红红火火的“稻草经济”。
董事长郭双革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丹阳市现有水稻面积56万亩,每年约有秸秆28万吨,若按40%收集能源化利用则有10余万吨稻草秸秆,压块后相当于5万吨标煤,能减少5万吨废气排放,可减少8.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如果按300元/吨收购,可使每户农民(按户均3亩算)增收450元;如果按每个秸秆压块生产点20人计算,一个年产10万吨秸秆压块的基地可解决200人的就业问题。
郭双革对记者说,秸秆就是放在垃圾堆里的黄金,白白烧掉太可惜了!我们公司就是要不断依靠科技创新,发展产业链效应,让一把把稻草变成一张张钞票!
在集研制、种植、加工、贸易、培训和示范带动、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江苏吟春碧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金和介绍说,公司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作为第一动力,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国家级研发中心,建成了2700平方米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引进研制出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机电一体化、茶叶不落地全程清洁化加工连续化生产线,并在各环节引进、消化、自主研发出各类适用装备,改变了传统茶叶生产流程,所生产的“吟春碧芽”绿茶的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绿茶高出40%,先后荣获了第九届中茶杯特等奖和第十五届《陆羽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今年公司又争取到了“吟春碧芽绿色智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项目”,是今年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唯一的农业项目。
记者在采访中还看到,江南面粉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促进发展,以技术领先引导市场,以提升效益主导经营,不断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与武汉工业学院合作开发出了高附加值的小麦膳食纤维和小麦胚芽油,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江苏丹绿米业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合作进行的稻米及其副产品深加工研究,取得了多项自有知识产权的成果,把我国米糠加工技术提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稻米产品从产前向产中、产后延伸的全利用。大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建立育林基地和人造板生产基地的同时,快速向下游延伸,发展终端产品深加工,形成了从林业基地建设、生产制造中心到终端产品销售的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了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挖潜提升的发展模式转变。近年来利用速生林和次小薪材及林区“三剩物”400万吨,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0亿元,直接和间接安排就业2.5万人,带动了22万余户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到了“建一座厂,造一片林,富一方农,兴一方经济”。
丹阳市农业委员会主任陈智仁告诉记者,在政府的服务引导下,不但科技创新成为了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主旋律,而且15个涉农民营科研组织、6个农业类行业协会、384个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投入也逐步加大,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已成为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新生力量;众多小规模种养殖经营户,通过应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增加了收入、尝到了甜头,成为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向朝阳表示,根据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与丹阳市人民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今后中国农学会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在农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引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力助丹阳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浏览次数:次 所属栏目:咨询建议